- 皮肤专科
医者仁心温暖患者心——张焕梅医生诊疗故事与12345热线表扬的回响
[ 文章出处: 医务科 作者: 区健辉 更新时间: 08-08 ]
一份来自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表扬(工单编号:10136299),将江门市皮肤医院张焕梅医生的两次诊疗细节,清晰呈现在众人眼前。这份表扬没有华丽辞藻,却藏着患者对“医者仁心”最朴素的注解——从6月25日的紧急初诊,到7月7日的复诊调方,张医生用耐心拆解焦虑,以专业锚定康复,为复杂急症患者筑起安心的屏障。
初诊:在焦灼里拧出“定心绳”
6月25日上午,77岁的陆先生走进诊室,皮肤红斑覆着汗渍鳞屑,半年瘙痒把呼吸都浸得发颤——复杂又紧急的病情,让焦灼爬满了脸庞。
张焕梅先拉过椅子,指尖轻轻按住桌面:“您别急,慢慢说,皮疹最先在哪长的?晚上能睡几个钟头?”温和语调里,藏着对患者情绪的精准承接。
这一问,扯出半年辗转:丘疹从四肢蔓延到躯干,外用抗敏药反倒越用越痒。她俯下身,指尖轻触皮疹边缘,红斑的温度、苔藓样变的质地、手足角化的状态,都被细细烙进电子病历。诊断栏里,“疥疮?特应性皮炎?”的两个问号,像两把小钳子——既夹住草率定论的可能,又为后续观察留出弹性空间。
开电子处方时,她逐行点给陆先生看:“口服药饭后吃,每天两次;外用药分早晚,涂薄些。”末了又补一句:“痒得厉害别硬抓,冷水敷完再抹药,能好受些”。从病因分析到用药叮嘱,她没跳过任何疑问,用家常话拆解专业逻辑,让慌乱的患者慢慢攥住了“定心绳”。
复诊:让方案跟着皮疹“呼吸”
7月7日,陆先生刚坐下,张焕梅已经调出初诊电子档案。指尖在屏幕上轻划,她指着红斑边缘:“您看,这里的硬疙瘩褪了层壳,脱屑也少了!”诊断栏里,“特应性皮炎”的结论终于清晰。
调方时,足底皮肤粗糙肥厚的地方改为外涂苯甲酸水杨酸软膏,连乳膏的盒数都减了半。她指着处方单上的变化:“现在炎症稳了,这些量够巩固,用完咱们再看恢复情况。”末了又补句家常话:“洗澡水别太热,肥皂先收起来,省得刺激皮肤。”
从初诊时的“打问号”,到复诊时的“调配方”,贯穿始终的是她对病情的动态追踪——处方不是冰冷的指令,而是跟着皮疹的“呼吸”节奏,一点点校准的康复密码。
场外:藏在病历外的“隐形牵挂”
让陆先生意外的,是医生把“日常细节”也装进了心里。初诊结束后,张焕梅在病历的备注栏里记下:“需关注皮疹恢复,复诊强调保湿与日常护理”——这些字里,藏着她没说出口的牵挂。
这种“隐形牵挂”藏在很多细节里:电子处方上,“涂薄些”的标注,是她反复比对用药禁忌后的叮嘱;初诊时记下的“睡眠欠佳”,被她贴在诊室角落的便签上——不是为了催促复诊,而是提醒自己:下次要问问患者睡得好不好。
回响:长在细节里的“仁心惯性”
没人教张焕梅“如何对患者好”,但俯身倾听时的前倾弧度、调方时轻敲键盘的专注、病历备注里的细碎牵挂,让她把“医者仁心”过成了一种惯性。就像陆先生在热线里说的:“她治的不只是皮疹,是把人心里的慌也给熨平了。”
如今,诊室里的故事还在继续。张焕梅依旧会在问诊时前倾身子,调方时反复比对病历,把患者的“痒得慌”“睡不好”都焐在心里。那些藏在诊疗里的细碎温柔,正化作患者心头的踏实,也成了医院最动人的风景。